舆情简报 | 千禾“0”酱油镉含量符合国标,为何还是被骂惨了?
时间:2025年3月-4月
核心事件:千禾味业旗下“千禾0”系列酱油因被检出微量重金属镉,引发舆论风暴,尽管官方澄清产品符合国标,但品牌形象仍遭重创。
一、事件背景与起因
- 检测风波:
- 2025年3月,《消费者报道》送检13款“零添加”酱油,结果显示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检出镉含量0.0110mg/kg,12款产品含镉,7款含总砷。
- 检测结果引发消费者质疑,认为“千禾0”作为零添加产品不应含重金属,且“0”商标涉嫌误导消费者。
- 企业回应:
- 千禾味业两度发布声明,称镉来源于原料(大豆、小麦、食用盐),符合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并强调“千禾0”既是商标也是零添加标识,产品未使用食品添加剂。
- 2025年3月24日,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23批次千禾产品,结果均符合GB/T 18186标准,未检出苯甲酸钠等添加剂。
二、舆论争议焦点
- 商标与零添加概念混淆:
- 消费者质疑“千禾0”仅为商标,非严格意义上的零添加认证,企业涉嫌用商标误导消费者。
- 千禾味业解释称,“千禾0”商标用于区分零添加与非零添加产品,但部分产品瓶身仅标注“千禾0”而无“零添加”字样,加剧认知混乱。
- 镉含量安全争议:
- 尽管镉含量符合国标(GB2762未对酱油镉限量作规定,参考鱼类调味品≤0.1mg/kg),但消费者认为“零添加”产品应完全无重金属残留。
- 专家指出,镉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食品原料难以避免微量重金属,但企业需通过原料溯源和供应链管控降低风险。
- 行业竞争与信任危机:
- 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概念实现市值从百亿到250亿的飞跃,但2024年海天味业等竞品入局后,赛道拥挤,千禾业绩承压(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降1.9%,净利润降9.2%)。
- 此次事件被视为千禾“零添加”概念营销的反噬,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下降。
三、舆情发酵与扩散
- 社交媒体热议:
- 微博话题#千禾0酱油镉含量#阅读量超5亿,负面评论占比62%,网友调侃“千禾0=0添加商标”。
-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出现大量“避雷千禾”内容,部分博主发起“零添加酱油测评”,千禾产品评分垫底。
- 媒体跟进报道:
- 《中国经营报》《新京报》等媒体发文质疑千禾“零添加”概念的真实性,指出行业标准缺失,企业可自行解释零添加范围。
- 第三方检测机构“聚谷检测”建议,消费者可通过配料表和执行标准(GB/T 18186)判断酱油是否真正零添加。
- 资本市场反应:
- 事件曝光后,千禾味业股价四日累计下挫7.3%,市值蒸发9.5亿元,远超行业均值1.2%。
四、事件影响与反思
- 品牌信任受损:
- 千禾味业长期以零添加为卖点,此次事件导致品牌溢价与现实落差形成认知鸿沟,消费者质疑其“零添加”承诺的真实性。
- 行业标准缺失:
- 目前我国未对“零添加”制定统一定义,企业可自行解释其范围,导致市场混乱。例如,海天味业零添加标签为“0%添加防腐剂、甜味剂、味精、脱脂大豆”,而千禾则强调“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 供应链管控不足:
- 千禾味业虽强调原料符合国标,但未能有效管控重金属残留风险,反映出供应链透明度不足。
- 舆情应对失当:
- 千禾味业在事件初期未及时回应消费者关切,导致舆论发酵。尽管后续澄清符合国标,但未能有效重建信任。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 企业层面:
- 明确“零添加”定义,避免概念模糊化;加强供应链溯源,降低重金属残留风险;建立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回应消费者质疑。
- 行业层面:
- 推动“零添加”国家标准制定,规范企业宣传行为;建立第三方认证体系,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 监管层面:
- 加强对食品标签的监管,打击虚假宣传;完善重金属限量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结语:
千禾“0”酱油事件暴露出调味品行业在概念营销、标准缺失和供应链管控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企业需从营销驱动回归产品本质,通过技术创新和透明化运营重建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