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未成年人退款难”的问题中,责任应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平台)和监护人共同承担,具体责任分配需结合双方过错程度判定,以下为详细分析: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 未履行审核义务:
-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网络服务提供者有责任对用户身份进行审核,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若平台未有效实施实名认证制度或未接入国家建立的统一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导致未成年人能够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充值和消费,平台需承担主要责任。
- 例如,若平台未对用户年龄进行严格审核,允许未成年人注册并消费,平台应承担相应责任。
- 未设置防沉迷系统或限制充值金额:
- 平台应设置有效的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长时间沉迷游戏并进行大量充值。若平台未实施此类措施,或未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限制充值金额(如单次充值和月充值超过规定上限),平台应承担主要责任。
- 未响应监护人请求:
- 在监护人提出查询、限制或退款请求时,平台应积极响应并处理。若平台故意拖延或拒绝处理,导致损失扩大,平台应承担相应责任。
二、监护人的责任
- 监护失职:
- 监护人若疏于监督,协助未成年人规避实名认证或防沉迷相关措施,或在已经具备条件和机会去预防或减少未成年人非理性充值行为但未采取行动时,将被视为未尽到监护职责,需承担主要责任。
- 例如,监护人未妥善管理本人银行卡、支付账户、支付密码等信息,导致未成年人获取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充值消费,监护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 反复犯错或严重过错:
- 若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多次发生的非理性充值行为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或者其失职行为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影响,监护人可能承担更重的责任。
三、责任分配的具体案例与标准
- 案例参考:
- 在多起未成年人网络充值退费诉讼中,法院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判定责任分配。例如,某案例中平台因未有效实施实名认证被判承担主要责任;另一案例中监护人因疏于监督被判承担部分责任。
- 责任分配比例标准:
- 根据《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未接入身份认证系统或未执行充值限额时,服务提供者承担全部责任;防沉迷措施到位但监护人有帮助绕过限制等过错的,服务提供者依据防沉迷有效性承担30%—70%责任,监护人承担其余责任;防沉迷措施到位但监护人未尽责的,服务提供者同样按30%—70%建议比例担责,监护人负责剩余部分;存在多重过错或加重情节的,过错方依情况可能承担更高比例乃至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