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碎片化、情绪化传播的今天,舆情危机往往始于事实争议,但发酵于情绪对抗。公众对涉事主体的愤怒、失望或质疑,常超越事件本身,演变为对品牌、机构甚至社会价值观的集体宣泄。若舆情处置仅聚焦事实澄清而忽视情绪疏导,易陷入“越解释越激化”的困境。从“对抗”到“共情”的情绪管理,已成为化解舆情危机的核心策略。以下从情绪识别、共情沟通、行动转化三个层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情绪识别:穿透表象,定位公众情绪“痛点”
舆情中的情绪并非无序宣泄,而是公众对涉事主体行为、价值观的直观反应。精准识别情绪类型与根源,是共情沟通的前提。
关键方法:
- 情绪分类与标签化:
- 愤怒:因涉事主体“隐瞒、推责、不作为”引发,表现为攻击性言论、抵制行为。
- 失望:因“期望落空”产生,如品牌承诺未兑现、公众人物人设崩塌。
- 焦虑:对“潜在风险”的恐惧,如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健康担忧、数据泄露事件中的隐私恐慌。
- 质疑:对信息真实性的不信任,常见于“真相未明”期的谣言传播。
- 情绪强度量化分析:
- 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如五节数据、清博大数据)统计负面评论中的情绪关键词(如“愤怒”“失望”“骗子”),计算各情绪类型占比。
- 结合传播渠道特性判断情绪扩散速度:微博情绪爆发快但易消退,微信群情绪隐蔽但持续性强。
- 情绪根源追溯:
二、共情沟通:以“情感共鸣”替代“逻辑说服”
对抗性回应(如“我们已尽责”“这是个别案例”)会强化公众“被忽视”的感受,而共情沟通通过承认情绪合理性、传递理解与尊重,可快速缓和对立。
关键策略:
- 语言框架重构:从“防御”到“承认”
- 避免话术:
- “我们理解您的情绪,但……”(暗示情绪不合理)
- “这是误会,事实是……”(急于澄清事实,忽视情绪)
- 共情话术:
- “我们完全理解您的愤怒/失望,这是我们工作失职。”(直接承认情绪合理性)
- “如果我是您,也会感到不安/被欺骗。”(换位思考,建立情感连接)
- 案例:某餐饮品牌在“卫生问题”舆情中,通过微博致歉:“看到视频里后厨的场景,我们自己都感到恶心,更别说信任我们的顾客。”
- 多渠道情感触达
- 短视频/直播:通过高管出镜、现场整改画面等可视化内容,传递真诚态度。
- 案例:某车企在“刹车失灵”事件中,CEO直播展示车辆数据检测过程,同步表达对用户安全的重视。
- 用户故事征集:邀请受影响用户分享经历,通过第三方视角增强共情。
- 案例:某电商平台在“售假”争议后,发起“我的维权故事”征集活动,将用户吐槽转化为改进动力。
- 关键人物“情感代言”
- 由创始人、一线员工或普通用户代表发声,通过个人故事传递共情。
三、行动转化:用“实质性举措”兑现共情承诺
共情若缺乏行动支撑,易被视为“表演性道歉”。通过即时、可见的补偿性行动,可将公众情绪从“对抗”转化为“期待”。
关键行动设计:
- 即时补偿:缓解情绪痛点
- 针对焦虑情绪:提供免费检测、延长质保、退款等,降低公众风险感知。
- 案例:某食品企业在“添加剂超标”事件中,宣布“全线下架涉事产品并开放免费检测,检测费用由企业承担”。
- 针对愤怒情绪:惩罚责任方、公开整改措施,传递“零容忍”态度。
- 案例:某快递公司因“暴力分拣”被曝光后,公开处罚涉事员工并安装监控直播,接受公众监督。
- 长期承诺:重建信任预期
- 发布制度化改进方案(如升级质检流程、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契机。
- 案例:某乳企在“质量门”后,推出“透明工厂”计划,每月公布奶源检测数据,逐步重建消费者信心。
- 设立专项基金或公益项目,将危机应对与社会价值结合。
- 案例:某互联网平台在“数据泄露”事件后,成立“用户隐私保护基金”,并联合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研究。
- 持续互动:维持情感连接
- 通过定期回访、用户调研等方式,持续收集反馈并优化行动,避免“危机过后一切归零”。
四、案例复盘:从“对抗”到“共情”的成功实践
案例1:某新能源车企“自燃事件”舆情处置
- 情绪识别:公众情绪从“对车辆安全的恐惧”转向“对品牌隐瞒真相的愤怒”。
- 共情沟通:CEO通过微博发布视频:“作为父亲,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乘坐有安全隐患的车;作为企业家,我更不能容忍对用户生命的漠视。”
- 行动转化:
- 72小时内公布初步调查结果,承诺“所有车主可免费检测电池”。
- 30天内发布电池安全升级方案,并开放专利技术供行业共享。
- 结果:舆情热度两周内消退,品牌信任度反升15%(第三方调研数据)。
案例2:某连锁餐饮品牌“卫生问题”反转处置
情绪识别:公众情绪从“对门店卫生的失望”升级为“对品牌价值观的质疑”。
共情沟通:创始人直播后厨整改过程,哽咽致歉:“我创业20年,最骄傲的不是开了多少家店,而是顾客说‘在这吃饭放心’。”
行动转化:
- 推出“透明厨房”计划,所有门店安装监控并开放线上直播。
- 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员”岗位,由顾客投票选出代表定期检查。
结果:舆情反转后,门店客流量恢复至危机前水平,并获“年度最具责任感品牌”奖项。
结语:情绪管理是舆情处置的“底层逻辑”
在信息战争中,事实可能被扭曲,但情绪永远真实。舆情处置的本质,是通过情绪管理将公众从“对立者”转化为“参与者”:
- 对抗思维:把公众当“敌人”,用逻辑压制情绪,导致信任崩塌;
- 共情思维:把公众当“伙伴”,用情感连接行动,实现危机共治。
当涉事主体能以“真诚承认情绪、行动兑现承诺”的姿态面对舆情时,危机便不再是终点,而是品牌与公众建立更深层信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