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与现状
自2024年11月以来,广西持续遭遇少雨寡湿天气,全区降水量显著偏低,南部和西部多地出现严重干旱。截至2025年4月21日,广西12市55个县(区)出现干旱灾害,累计受灾人口43.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达8.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广西大部分江河天然来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三至五成,部分地区出现特旱,旱情持续发展。
二、舆情传播特征
- 舆情爆发点:
- 社交媒体曝光:水库干涸、水田干裂、农作物受灾等现场图片和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对干旱灾害的关注。
- 官方通报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发布的干旱灾害数据和抗旱措施,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信息源。
- 舆情关注点:
- 受灾群众生活:公众对受灾地区群众饮水困难、生活用水短缺等问题高度关注,呼吁政府加强救援力度。
- 农业生产影响: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受灾严重,公众担忧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呼吁政府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支持。
- 抗旱措施成效:公众对政府采取的抗旱措施(如人工增雨、水库调度、应急送水等)的成效表示关注,部分网民对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质疑。
- 舆情情绪倾向:
- 同情与担忧:公众对受灾地区群众表示同情,对旱情可能引发的粮食安全、生态破坏等问题表示担忧。
- 质疑与批评:部分网民对政府抗旱措施的落实情况表示质疑,认为部分地区存在抗旱资金使用不透明、救援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
三、舆情应对措施
- 政府主动发声:
- 及时发布信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及时发布干旱灾害数据、抗旱措施进展和成效,回应公众关切。
- 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宣传抗旱救灾中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正能量,增强公众对抗旱工作的信心。
- 强化抗旱措施:
- 科学调配水资源:加强水库、河流等水源的监测和调度,优先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合理分配农业灌溉用水。
- 推广节水技术:引导农户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改种耐旱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旱灾损失。
- 加强社会动员:
- 鼓励社会参与:倡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抗旱救灾,形成全社会共同抗旱的合力。
- 强化国际合作:借鉴国际抗旱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广西抗旱减灾能力。
四、舆情风险预警
- 次生灾害风险:
- 森林火灾:干旱导致植被干燥,森林火灾风险增加。需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火情。
- 地质灾害:部分地区因干旱导致土壤干裂,遇强降雨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需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
- 社会稳定风险:
- 饮水困难引发冲突:部分偏远地区因饮水困难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需加强水源保护和应急送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 粮食安全担忧: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可能引发公众对粮食安全的担忧。需加强粮食储备和调运,保障市场供应稳定。
五、建议与对策
- 完善抗旱减灾体系: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水库、灌溉渠道等抗旱设施,提高抗旱能力。
-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水文、农业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提高旱情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强化公众参与:
-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抗旱知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 建立志愿者队伍:组建抗旱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送水、田间管理等抗旱救灾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抗旱的良好氛围。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 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抗旱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广西抗旱减灾水平。
-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在抗旱减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