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江苏一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在来伊份购买的蜜枣粽中发现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表示在给孩子喂食粽子时发现异物,并要求品牌方给出明确回应。事件迅速发酵,成为当日舆论焦点。
舆情发展脉络
- 事件曝光:消费者通过视频平台发布投诉内容,视频中清晰展示粽子里混入的疑似创可贴异物,引发网友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 品牌回应:
- 5月10日晚:来伊份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已启动全链路调查程序,承诺保障消费者权益。
- 5月12日凌晨:来伊份官网发布《关于蜜枣粽异物的情况说明》,向消费者致歉并承诺承担相关医疗费用,同时表示已对涉事批次(2025年4月2日生产)产品进行下架处理,消费者可凭购买凭证到门店退换货并获额外补偿。
- 后续行动:品牌方强调将对异物进行成分检测,若证实为生产环节问题,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承诺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舆情核心关注点
- 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控提出质疑,尤其是异物混入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 品牌信任危机:作为知名零食品牌,来伊份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冲击消费者信任,可能影响品牌长期口碑。
- 企业应对能力:舆情爆发后,来伊份的响应速度和补偿措施成为公众评价其危机处理能力的关键指标。
舆情影响分析
- 短期影响:
- 品牌形象受损:事件导致消费者对来伊份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下降,可能引发部分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
- 销售波动:涉事批次产品下架及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担忧,可能导致短期内销售额下滑。
- 长期影响:
- 行业警示作用:事件为食品行业敲响警钟,促使企业加强生产环节的卫生管控和质检流程。
- 品牌修复需求:来伊份需通过透明的调查结果和持续的改进措施重建消费者信任,否则可能面临长期市场压力。
企业应对建议
- 强化生产管理:全面排查生产流程中的卫生隐患,增加关键环节的质检频次,确保食品安全。
- 提升透明度:及时公开调查进展和结果,主动接受媒体和公众监督,展现解决问题的诚意。
- 优化补偿机制:除退换货和补偿外,可提供健康检查等增值服务,缓解消费者焦虑。
- 加强舆情监测: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时跟踪舆论动态,避免次生舆情。
总结
来伊份蜜枣粽异物事件暴露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对企业品牌和行业信誉构成挑战。品牌方需以消费者健康为核心,通过严格的生产管控、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积极的补偿措施,重塑公众信任。此次事件也为食品行业提供了警示,强调了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舆情应对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