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舆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实施、自然灾害影响、农资市场波动、基层治理形式主义、农业收益与谣言、农业执法争议及新业态风险等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 问题表现
- 农药残留超标、添加剂滥用、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易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例如,央视曾曝光“香精勾兑泰国香米”事件,引发舆论热议。
- 短视频平台成为舆情发酵主阵地,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能对相关企业和产业造成重大打击。
- 风险点
- 农产品收获和销售高峰期(如四季度)质量安全问题更易暴露,消费者关注度提升,舆情风险增加。
- 农产品追溯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责任认定困难,加剧舆情危机。
二、农业政策实施风险
- 问题表现
- 政策执行不公平、不透明或落实不到位可能引发争议。例如,耕地保护政策在基层执行中若出现“一刀切”或形式主义问题,易引发农民不满。
- 政策变动(如补贴发放、农业保险调整)可能引发利益相关方的质疑。
- 风险点
- 政策宣传不足或解读偏差可能导致误解,如“农管”执法被误读为“管得过宽”,引发舆论质疑。
- 基层执行中若缺乏灵活性,可能加剧政策与现实的矛盾,如赤水市耕地整改撂荒问题暴露出政策落实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风险
- 问题表现
- 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引发社会关注和同情,形成负面舆情。
- 灾害应对和救援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可能进一步加剧舆情风险。
- 风险点
- 夏收、秋收等关键时期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引发对农业抗灾能力的质疑。
-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农田水利、防洪排涝设施)可能放大灾害影响,成为舆情焦点。
四、农资市场波动风险
- 问题表现
- 农资产品(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供应短缺或质量问题可能引发负面舆情。
- 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农业生产效益,易引发群体性投诉。
- 风险点
- 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如四季度)农资需求量大增,供应不足或价格波动可能直接引发舆情危机。
- 农资市场监管不力可能导致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损害农民权益。
五、基层治理与形式主义风险
- 问题表现
- 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如“整改复耕”流于形式)易引发舆论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质疑。
- 部门协同不足导致的治理碎片化可能加剧矛盾,如农业项目管理烂尾引发耕地撂荒。
- 风险点
- 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可能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引发集体性诉求。
- 考核机制偏差(如“重过程轻结果”)可能滋生形式主义,削弱政策公信力。
六、农业收益与谣言风险
- 问题表现
- 农业收益波动(如粮价下跌、农资成本上升)可能引发农民不满,并通过网络吐槽扩散。
- 关于产量、政策、价格的谣言可能扰乱市场秩序,加剧农民焦虑。
- 风险点
- 夏收期间,网络出现“12亩小麦收入5000多元”等讨论,可能引发对农业收益的质疑。
- 秸秆禁烧政策调整后,露天堆放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争议。
七、农业执法争议风险
- 问题表现
- 农业执法(如农机管控、农资打假)中的标准不一或过度执法可能引发舆论质疑。
- 执法过程中的沟通不畅或程序瑕疵可能被放大为“官民矛盾”。
- 风险点
- 农机作业管控标准差异(如“收割机禁止上高速”)易引发效率与规范的平衡争议。
- 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野蛮执法”现象,损害政府形象。
八、新业态与新兴风险
- 问题表现
- 电商平台、物流等新业态中的欠薪、合同纠纷等问题逐渐凸显,损害农民工等群体利益。
- 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质量问题可能波及农业领域,影响消费者信任。
- 风险点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可能引发群体性维权事件。
- 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农业舆情的影响尤为显著。